2008年9月25日星期四

天何言哉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孔子有一天感叹的说:“我想永远不说话了。”这句话看来好像很平常,年轻朋友们看了这句话,不会有什么感触,年纪大的人就会有所感触了,尤其到了某种社会环境的时候,真是不想讲话了,因为无话可说。
  所以孔子到了晚年,也有这个感叹。那么子贡就说,老师你都不肯说话,不教我们,我们将来就不懂,也没有办法阐述你的思想了。
  孔子就说,人何以一定须要讲话?真正的学问,并不一定是读死书的,观察天地就知道,上天曾经说过话吗?天从来没有说过话,可是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分列得如此清楚,这样有规律;万物在天地之中,也照常生长。天地何曾说过什么话!这是文字的解释。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子贡说:"人虽然贫穷,却不去巴结奉承.虽然富有,却不傲慢自大.怎么样?"子贡的心得很了不起.但孔子并没有打高分,只是说:"还可以,比不上贫穷的人乐于道德的自我完善.富有却有崇尚礼节的了". 通过这番问答,可见孔子的高明.也正是通过这番问答,给我们学人当头棒喝.有的人常说:"你有钱,我不羡慕.你有地位,我不巴结.我比你强也不瞧不起你".说这话的人似乎很清高.实际上很可能不是这么回事.不如人时做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满肚子不满与想不开.当自己有钱有地位时,觉得我要以礼待人,其他人不如我,用不着与他们计较.有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的感觉.心里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恭敬心.也就是孔子说的"巧言令色". 前者是自卑的体现,后者是傲慢的表露.无论自卑还是傲慢都是错误的.因为有一个比较的心在作怪.处处分别比较,做不到直心真心.不能做一个平凡真实的人. 子贡听了大有收获.于是有汇报说:"<<诗经>>上说:君子的自我修养就象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啊,现在可以与你谈<<诗>>了.因为告诉你这一点,你就有所领悟而知道另一点". 这次的打分很高,为什么呢? 子贡第一次心得是把道德修养的所得说了出来.他已经住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如果不是孔子一语点破,子贡以后不会再有进步的. 子贡第一次是境界有所得.第二次境界是无所得.只是老实做而已.那两句诗正是深深的契合了孔子教导弟子的目的与方法.切磋琢蘑之时,正是"学而时习之''之时.做人的学问在于时时刻刻警惕,在在处处小心.不要得少为足.应该勇敢前进,无有止息.要时时处处认清自己,告诫自己------作学问是不能知足的,正所谓------学无止境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如果使人心只外务,追求外在的反应与后果,就失了仁之发自内心、浸润心灵之旨。因此巧言令色有与仁相对立的一面,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够把二者统一起来的毕竟是少数,所以说“鲜矣仁”。但宋儒把鲜解为“绝无”,则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终是见理不到不明也。 仁者所面对的,可以从仁的角度分为两类人。一类人也是仁且智者即是同道,与这类人的交往,用朴素的言语即能使其明白,因此根本用不着巧妙的言语来开启其智慧,当然也就不用过分的善意的脸色来抓住其注意使其能有耐心地听下道理去了,因为对现实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之外的道理的理解往往是需要一定的耐心、智力与思维来支持的,而对于使人能内在喜悦得大自在的道理是尤其需要耐心、智力的,“柏拉图曾7次修改他的国家学说,黑格尔声明,只要他有自由的余暇,他将把《逻辑学》修改77次”(杨耕:《编者的话》,载其与陈志良、马俊峰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智者想把问题自己思考明白都如此之难,何况把已经思考明白的问题传授给一般智力的人呢?正因为是仁且智者与仁且智者交往,所以说“君子之交淡如水”。 仁者所面对的另一类人,就是一般的人。一般说来,一般的人仁心还没有被自觉地发扬出来,智力也由于过于注目于生计甚至蝇营狗苟而不能自觉地拓展自己的生命于更广阔的天地,甚至对于引导其走向这更广阔的生命天地的行为起一种反感甚至敌意,因为毕竟对其急功近利的视野来说可能是一种否定。因此如果仁者想把一般人也纳入同道的轨道上来,就必须巧言令色:巧言,是用策略性、机智性的语言作为接引一般人智力向仁、向道靠拢的阶梯;令色,是用博爱之心达之于外动之以情使其感受到向仁、向道的能使心安。由此可见,以巧言令色接引人者,唯仁者为能。一般人是达不到的,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正由于孔子要引一般人向仁、向道,因此不但要教仁,还要教德、教艺,如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及“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还把自己得意的弟子按其所长的领域论说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子禽问:“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这言语、温良恭俭让,就是以仁为基础、为底色之后的巧言令德,是接引一般人的方便法门。正如子夏向孔子问《诗》所说: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八佾》)言语与温良恭俭让也是这样的礼的性质之事。 总之:巧言令色而不害仁甚至能有助益于仁,是真仁者也

有子曰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这句话可分为三段,其中中间的那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比较没问题。但头尾两段,就有点疑惑了。
先看第一段: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依字面上解释应为世界上很少见到能孝顺父母,也能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其它长上的人;至于不喜欢冒犯长上,却喜欢叛乱的人,更是绝不可能存在的啊!这一段讲得通的原因,在这个好字。孝悌者只是不喜欢犯上作乱,但若在不得已之情况之下,还是有可能犯上作乱的。否则从古到今,犯上作乱的都是不孝之徒,可能也未必尽然。事实上大部分的人,都能作到一定程度的孝悌,就算不能作的很好,但大概也都不喜欢犯上作乱,毕竟真正喜欢犯上作乱的人也是很少见的。因此这不喜欢犯上作乱的原因,恐怕也不只孝悌吧。所以有子此段有道理,但有没有很大的意义就不太知道了。
第二段: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依字面上解释为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根本的事情,基础根本的事情一但确立了,大道也就会跟着显现出来了。
第三段: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指孝悌这种美德,就是仁的基础根本。对于这段,请参照小弟《弹性的仁--仁义》一文以及《爱、众德、仁与义之间的关系》一表。依小弟的理解,爱才是仁的根本核心,孝只是将爱表现在父母身上的美德,虽属构成仁的众德之一,但应该还不能称为仁的根本吧!